中国民航大学科技成果获得俄罗斯授权

近日,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吴孟丽团队一件发明专利“一种四自由度完全解耦复合驱动并联机构”获得俄罗斯授权,标志着中国民航大学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并联机构相对传统的串联机构具有高精度、高刚度和质量轻的优点,便于模块化设计;空间非对称和复合驱动并联机构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吴孟丽团队基于机构综合理论和复合驱动思想,研发系列新型3自由度、4自由度和5自由度并联机构,研究其在民航飞机和发动机运维领域的应用,并将该项成果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或飞机蒙皮的打磨维修。

当前,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飞机维护工作量有所上升。叶片是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零件之一,实际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会出现变形和缺损等各种损伤。近年来,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地面特种设备基地、机器人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陆续开展叶片维修打磨高档数控装备技术研究。围绕新型并联机构设计与应用技术,吴孟丽团队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围绕空间非对称和复合驱动并联机构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件,授权20件,其中4件通过PCT进入国际阶段。

“这件专利是在吴孟丽老师团队长期攻关下的显著成果,也是航空工程学院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显著标志,希望该成果能够早日进行转化,为解决民航‘卡脖子’问题提供支持。”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副院长丁坤英表示。

2021年,中国民航大学获批3项国家专利运营城市——东丽区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经过公开报名、专家评审和专业机构遴选,共资助40余件发明专利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进行国际同族专利申请,多数专利经过国际检索均显示出较高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提升了学校发明专利国际布局的力度。“十四五”以来,中国民航大学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专利申请前置评审、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分析等工作,持续促进知识产权高水平创造和高质量保护;并通过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立“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流程,促进知识产权高效益运营,取得了显著的转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