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昌飞工程技术部夹具设计组设计员黄海蛟,在助推公司型号科研发展中,始终把航空报国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勤于学习钻研、敢于冲锋陷阵、勇于承担重任,以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航空强国篇章。
尽心尽责 做型号科研的保障者
2021年12月,黄海蛟受命接手AC313A整流罩协调台工装改进设计任务。面对这项难题,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车间工艺进行沟通,充分了解生产需求,全方位收集改进问题与建议,进行归纳总结,并迅速开展方案的初步设计。“那段时间,在深夜的办公室总能看到他在电脑前忙着进行结构的设计更改。鼠标、键盘连续敲击发出的‘咔哒’声久久萦绕在耳边。”和黄海蛟一起加班的同事回忆道。
初步设计方案通常需要1~2个月,而他半个月内就拿出来了。他立即联系生产单位,组织各方对方案进行评审,根据最终商定的结果进行修改完善。元旦假期,为了赶工188页的二维图,他主动放弃休假,连续奋战,面对父母的牵挂,也只是简单地报个平安,又专注投入“磕图”。他设计的工装投入使用后,依然时刻紧盯现场生产,随时对出现的零件超差项进行调整,确保了产品装配的精准性。
“AC313A滑动门出现卡滞问题,能不能提前配重,让直升机在部装阶段达到真实的装机状态?”得知生产单位的诉求后,黄海蛟迅速将焦点放在型号装配的阶段性状态上,提出符合实际的设计构想。得到生产单位和主管部门的认可后,他带着清晰的思路,迅速开展方案的设计。通过对装载布局、整机重量等参数进行系统梳理和计算,终于完成工装结构的设计定型。由他主导设计的AC313A架外配重工装所装配出的产品,解决了前期出现的卡滞问题,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勇挑重担 做智能工装的探路者
2022年,公司型号尾部结构自动生产线项目全面开启。由于公司对智能化工装的设计经验并不丰富,需要进行协作推进。黄海蛟被推荐为该项目负责人,与主管工艺员一起查阅资料,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智能化工装设计经验做法,并完成了型号尾部结构自动生产线项目的设计方案及各部件工艺方案初稿,随后与外协单位沟通交流,细化了6套自动化工装设计方案。黄海蛟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只身一人来到杭州协作单位,参与智能化工装设计更改工作。
“你们的方案内容不符合要求。这是我们的技术要求,我来配合大家进行细化调整。”在外场协调会上,他掷地有声地从技术层面提出工装设计改进需求,并联合专家对整改方案进行逐字逐句修改。“必须要精益求精,在技术变革的道路中肯定会有波折,我们要把工作做扎实,才能确保后续不出错。”黄海蛟在工作中有一股子“锱铢必较”的“狠劲”,正是他严格务实,终于拿出适合型号生产实际的智能化工装设计方案。
勤于思考、善于观察,他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学习总结智能化工装设计思路及结构构型,并主动参与各项自动化工装设计工作。在项目推进期间,他做的笔记写满了大半本。“我再好好整理一下,争取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智能化工装研究报告,与大家分享。”黄海蛟说道。迎难而上 做“双线战疫”的逆行者
2022年11月下旬,公司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个项目很重要,作为全程参与的责任人,我要尽快进厂与兄弟们一起战斗。”在型号尾部结构自动生产线刚建成、进入验证使用的关键阶段,黄海蛟作为公司逆向而行、力保型号科研生产任务稳步推进的一员,第一批进驻厂区,以厂为家,同协作单位人员齐心奋战在一线,潜心钻研智能生产线的调试和完善工作,解决了尾梁传动轴定位压紧件位置调整、平尾接头压紧接触材料变更等10余项问题,为稳步推进智能生产线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他说:“每天忙到夜里10时,转眼半个月就过去了。看到问题一项项归零,我感觉日子过得很充实。”“选择喜欢的事业,深感荣幸。就像父母为我起的名字一样,蛟龙入海,方可逐风沐雨、踏浪而行,自当施展一番拳脚。”在新时代航空强国路上,黄海蛟向着梦想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