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航多领域知识融合 构建民航强国创新生态

2020年12月31日,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在天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由天津市东丽区委区政府、中国民航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联合天津市120余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既是区域性空天联盟先行先试的先行者,也是未来国家和世界空天联盟形成的探索者。天津空天联盟是整合区域性航空航天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资源,引导空天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高校和院所等创新主体集聚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是提高空天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空天产业技术开放式创新、提升空天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政产学研”跨界融合的创新探索;更是践行中国民航从单一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

“政产学研”联盟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具有生态属性的、可持续推进的、高质量发展的空天技术创新。20世纪70年代末,产业联盟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自1985年以来,产业联盟组织的年增长率高达25%,在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的收入中,16%是来自各种联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联盟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美国Moore于1993年首次提出创新生态系统,定义为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现在已经演绎成具备完善合作创新支持体系的群落,其内部各个创新主体通过发挥各自的异质性,与其他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价值创造,并形成了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的网络关系,其知识融合的深度广度与质量品质成为创新效力的重要标志。

民用航空产业ABC世界发展格局(空客系欧盟、波音系美国、商飞系中国)正在形成,民用航天产业飞速发展,其核心驱动力在于研发制造工业能力。首先,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是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投入经费多的高技术产业;由于其行业所需的多层次、多领域、多系统产品,存在结构层次复杂、工作环境恶劣、重量要求苛刻、零件精度极高、表面粗糙度低,以及可靠性、安全性、保障性、测试性、维修性、环境适用性(“六性”)要求严格等特点,致使一个产品型号的问世,一般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发展研究、型号研制等多阶段研究。其次,面向未来的具有“全面感知、泛在互联、人机协同、全球共享”基本特征的智慧民航,其“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航司、智慧监管”四大建设工程,需要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性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并广泛应用,必将会遇到与民机工业和民机运营系统实际操作层面在线适时业务场景化识别的多类型研究。这些民用航空产业(民机工业和民机运营)全链条上的类似“卡脖子”“堵点”问题,涉及到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诸多课题,迫切需要创新突破,迫切需要区域性、国家级和全球范围的技术创新联盟,迫切需要基于实际问题导向性需求、牵引出协同创新研究难点和热点,迫切需要创建具有智能化联盟服务功能的平台、聚集跨界融合“人、机、料、法、环”空天联盟宏观层面的生态链,实现空天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

创建智能化联盟服务平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叠加产业变革下联盟实体有效运行操作的需要,是空天联盟创新生态要素聚合产生“核爆效应”的关键,是贯通跨界融合的“人、机、料、法、环”空天联盟微观层面知识链的基石;务必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工作。一是着力加强联盟领导机构的协同执行效力,形成空天联盟成员单位的组织运行实体,构建联盟项目产生并接省部级、国家级、国际级的操作规程,创建联盟牵引基金设立配置组织管理系统,制订联盟成员知识产权责权利规则体系,建立智能化联盟服务平台所需的统一软件架构、统一运行标准和统一服务模式;二是着力加强联盟成员单位的空天领域知识融合工程,实现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网络的多维融合,形成空天联盟整体化新的知识网络,奠定学科知识发现和研究前沿发现的知识基础;三是着力加强联盟成员单位的学科研究优势共享机制建设,形成联盟群体性学科态势动态布防和未来研究趋势演进图示,谋划联盟项目推进中长期战略规划;四是着力加强联盟成员单位研究需求与研究供给的搭接服务管理,逐步形成跨界融合的“人、机、料、法、环”系统性智能化服务能力。